中华民国83年是什么币?
这个“民国”不是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而是特指1912~1949年间成立的“中华民国”。 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首都设在南京(江宁)时,发行的货币称“江南造币厂”或“江宁造币厂”的银元、铜板;首都在北京时就称为“北平造币厂”,发银元的叫作“北洋造币厂”。
由于这一时期的国民政府穷得响当当,没钱开制币厂搞铸币,所以早期的银币是进口英国机器设备、原料,由德国人制造模具,用日本炼钢炉的燃料,并在英帝授权下铸造发行,这就是“袁大头”“孙小头”的来历——以总统袁世凯和孙中山先生命名的银元。
这种钱成色足分量够,加上国民党政府后期大量印制纸币,泛滥成灾,所以这种银元在旧中国很受欢迎,成为民间交易中的主流货币。不过其背面图案都是英国式的,国徽是双旗图+五权宪法(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机关之徽志)。 到了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才陆续建成几家造币厂,开始自己铸币,同时废除了英帝的授权,故这时发行的银元改为“中华民国XX年版”,并改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为国徽,以象征主权独立。但由于经济萧条,财政困难,这些造币厂一直运转不佳,甚至一度停铸。
抗战爆发后,为了鼓励民心,增加士气,又重开几个工场,加大铸币量,此时因战事需要,原材料如铅锡等供应紧张,质量也大打折扣。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内战爆发,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各地钞券滥发,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如果还有谁手里拿着一块儿硬通货,那可真是比中彩票还难! 所以后来大家干脆把之前那些劣币全都拿到灶台上蒸一下,消了磁就当成铁块儿卖了,换点儿小米啥的。于是本来面值一块钱的袁大头,经过这么一折腾,只能值个五六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