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哪些翡翠首饰?
1934年,冯玉祥与原苏联驻华大使伊萨科夫的合影。照片中的冯玉祥佩戴着一条翠绿色项链。 民国时期许多达官显贵都喜欢珠宝,但真正喜欢玉器的人并不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国内玉石资源极其稀缺,而缅甸玉石矿的开采又受国际形势影响很大,价格居高不下。在民国时期,有实力的财阀和军阀大多喜欢收藏翡翠,而不会把目光投向价格相对低廉的和田玉。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除了新疆和田玉外,国内能开采出来的白玉资源都非常少。所以如果你见到一个民国时期的有钱人戴了一块白玉做的挂件,那么十有八九这块白玉是进口货。
不过尽管人们更喜欢翡翠,但在某些正式场合下,白玉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的北平,被摄者正是当时北伐军总司令、后来的总统徐世昌。可以看到他的脖子上面正挂着一块青白玉的平安牌。 在民国时期,上流社会不但自己佩戴玉器,也会送孩子玉器作为礼物。这张照片拍摄于1926年的陕西汉中,照片中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正在玩着一件玉器。虽然无法判断这件玉器的具体材质(毕竟年代久远,光泽再强的玉石也会失去光彩),但是可以明显看到这件玉器被雕刻成了一件女娲造人时的模样,两侧各有一行小字,应该是说明文字。
翡翠首饰种类繁多,花样翻新,而民国时期的翡翠首饰,以手镯、项圈、花片、耳环、戒指、扳指、烟嘴、烟袋、翠簪等为主。制作时多以大料为上,造型讲究粗犷、豪放,线条要方要刚,纹式强调粗、宽;纹饰以龙、凤、虎、花卉和吉祥文字为主,并重视色彩。
民国时期翡翠手镯,是继云南翡翠行家把手镯称为“闷活”后,在制作工艺上所形成的一种风格样式。此期手镯的显著特征是,镯壁墩厚、宽身、大口、粗腕,尤其是以大块原料做成的一寸来宽的“闷镯”更为突出。制作时,因料施艺,依色赋形,常将镯子分为三段或多段,各段雕刻不同图案,以达到俏色效果。如将一端染成紫色,雕成二龙戏珠;一端雕以花鸟;一端雕蝙蝠或吉语文字。还有一种花片手镯,就是在整只镯身上,镂雕出有图案花纹的空间。图案花纹有并蒂莲花、海棠花、寿桃蝙蝠及“福禄寿喜”四字等吉祥物和文字。有的还在图案花纹间镶嵌金、银累丝、点翠、珍珠、宝石。
民国时期翡翠项圈,常由5~9只大小、厚薄不同的镯子连缀而成,也有用18只连缀而成的。制作时,将镯子的一端面,或雕花卉、瓜果、吉祥文字图案;或镶嵌各种珠宝及金、银累丝点翠,再将它们以金丝或银丝,或以镂空雕的翡翠筒连缀穿套而成。
翠花片,是将翡翠镂空雕刻,制成图案花纹的片状饰物。常用于制作胸牌、扇坠、烟壶坠、烟袋坠和饰于衣服上做装饰等。图案多为并蒂莲花、荷叶莲花、松枝灵芝、牡丹、荷花、蝴蝶、双蝠捧寿、福禄寿喜等。有的还镶嵌珍珠、宝石;有的则用金、银累丝、点翠勾勒花纹轮廓或做成花蕊。
民国时期的翡翠带钩,是受商周、春秋的玉带钩、佩玉启示而制作的一种翡翠饰物。造型多仿古,以仿商周带钩居多。也有的做成动物形象,如鹰、狮等。
民国时期,还制有仿古翡翠器皿。有樽、罍、爵、簋、豆、盘、盂、簋、卮、奁盒、盖碗等。这些器皿,有的仿照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有的仿照商周、春秋的玉器造型,多用来陈设、仿古装饰和做案头摆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