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与料器的区别?
“料器”,是个北京土话,指的是用玻璃、水晶等材质制作的仿翡翠饰品。 在清末民初,北京前门大街和崇文门外大街,曾是全国最大的玉器和珠宝批发集散地,这里有着诸多老字号店,比如“同兴斋”“瑞蚨祥”“广盛祥”等等,除了销售真品外,也经营料器,所以这两条街也曾被称为“琉璃厂”。 这些老字号店的柜台里,往往是一真一假两块翡翠或翠绿色材料并排放着,真的那块是作为标准,用来判定料器的好坏;假的那个作为样品,供顾客挑选。
如今,这种真假的搭配方式还在一些小店延续着。 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用到“料器”这个词了,市面上常见的各种人工制造的仿翡翠物品,都被统称为“B货”“C货”或者“染色宝石”等。 不过,既然能延续这么多年,这个称谓必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
料器最早指的就是用瓷、玉、石等材料制成的玉器,后来才逐渐专指用玻璃或者水晶等材质制作的仿生玉器。 因为天然的翡翠材料极其稀少,所以在元明清时,用料器来冒充天然翡翠的现象非常普遍。用材料优劣及做工是否精细,来评判一件料器玉器的好坏,也是当时玉器经营者们衡量生意成败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