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上蜡是如何上蜡?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上蜡”,在翡翠加工过程中,有一种做法叫“浸蜡”,指的是将翡翠放入矿物油的溶液中浸泡,使其表面浸润上一层 oil 膜,这一过程称为 “浸蜡”(soak in wax)。而所谓的“上蜡”,实际上是指将已经浸过蜡的翡翠取出,晾干,然后再在其表面敷上一层薄蜡的过程,这层薄薄的蜡膜被称为“表皮蜡”(outside wax layer)或者“光蜡”(luster wax);
因为最终这层蜡会氧化脱落,所以也叫做“一次蜡”(first wax)或“半脱蜡”(half-off wax)。 这层蜡的性质和厚度如何影响品质呢?我们主要从光泽、透明度两个因素来观察。
1. 光泽 翡翠经过“上蜡”之后,它的表面都会覆盖一层薄薄的蜡膜,这层蜡膜相当于镜子上的镀膜,会使光线发生折射,从而改变了翡翠的光学性质,我们的眼睛就会据此判断其为“亮晶晶”“油汪汪”,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上蜡”使翡翠变亮了。不过这层蜡膜很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其中隐约的晶体轮廓。
2. 透明度 用透射光照射未上蜡的翡翠,可以清楚观察到光线穿透整个晶体;而用透射光照射上过蜡的翡翠,由于有蜡膜的影响,光线不能很好地全部穿透进去,可以看到一束束光线被反射回来,这就是所谓的“不上透”或者“不透”。 另外,有些商家会使用高倍的紫外线灯来检测是否给翡翠上了蜡,如果发现有荧光反应,就证明有上蜡。事实上,只要是在合法范围内合理使用蜡,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对翡翠本身产生不良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