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如何抛光?
在讨论古翠的抛光方法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翠的加工制作工艺过程。 一般说来,古人采得的原石(矿)要经过磨制、打磨、雕刻、抛光等工序才能制成可供佩戴的玉器。其中,磨制是利用工具磨去原料中的棱角和表面粗糙部分;打磨是在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修整,使成品的光泽、弧度更加理想;雕刻是指按设计或在原石上进行图案的镂空处理;抛光则是指最后一步的加工,用不同类型的磨具在特定部位进行细细研磨,以达到最佳的亮度效果。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采用抛光工艺制作而成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穿孔。
这些孔道多成“米”字形或圆形,内中光滑,应为抛光而成。而到商周时期,一些小型玉器,如玉环、玉玦等也开始出现抛光的现象。不过,当时的抛光技术可能还比较原始,因为此时出现的抛光痕迹多较浅,且不很规则,时有凹坑出现。
当然,这种情形可能与材质有关——商周时期的玉器多为青玉、碧玉,硬度较低,容易磨损。随着时代变迁,玉料的质地也越来越佳,至明清两代更是达到了顶峰,这时也出现了更多复杂的造型和雕工,但基本的抛光方法仍延续至今。
那么,古翠是怎样抛光的呢?据前辈学者研究,最迟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玉器制作已经能够掌握“浸蜡法”。这是一种利用硝石、水银等材料加热产生气体,使得树脂类粘土溶于水中形成黏稠液体,涂于玉器表面,使其受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使得玉器表面更加具有光泽。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的抛光不是完全匀速的,而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玉器表面进行层层覆盖,直到整个玉器都被涂上一层薄薄的保护膜为止。在蜡层风干、脱落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光亮壳层——“包浆”于是,经过这样的流程,一件玉器就实现了从粗犷到细部的完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