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价值的粮票是哪些?
我首先想到的是1955~1993年间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这个“价值”是指的收藏价值。因为这组粮票的发行量太大,目前留存下来的真品数量也很可观,因此价格一直不高。 但是这组粮票却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它涵盖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粮食统购统销和商品粮分配供应制度建立的整个过程(1955—1973)、以及这一制度逐渐废除的过程(1973—1993)。
在这28年的时间里,这组粮票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委托发行;而它的使用范围也从最初限定在城镇国营商业机构之间,逐步扩大到集体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个体商贩(自食自用)乃至城乡居民(购买口粮)。
另外,这28年也是与这组粮票密切相关的主要商品——大米——的价格变动历程。 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难题。但自从建立了严格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当然是一个社会经济学上的奇迹。
1949年的时候,新政权接管了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同时接管了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米厂”——汉口裕华纱厂办的粮食加工厂,将其改组为“中央粮食公司”,主要负责收购和销售各地的小麦、大豆等杂粮,同时还负责加工各种面粉及副产品。
1950年8月,随着三大战役的最后胜利,东北全境解放。当年冬天,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调拨东北三省的粮食和其他副食品到关内地区,以支援刚刚恢复建设的华东和中南各省。从这个意义上说,1953年以后,全国人民吃的每一碗大米都是“计划粮食”。 而从“统购统销”到“定购定量”再到“计划供应”的演变过程,恰好也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历程。所以,研究这组粮票的价值还必须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