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翡翠和玻璃?
用通俗点的话来解释: 自然界中的翡翠,都是“石头”,它是天然的矿石;而仿制、人工合成或半透明的天然宝石(如玛瑙)雕刻而成的饰品,都属于“玉石”范畴。 用行话来说就是: 翡翠=天然玉石矿物晶体 玉石=天然玉石矿物晶体+其它物质组成 也就是说,首先它必须是天然玉石矿物晶体,然后才是用天然玉石矿物晶体与其它物质组成的玉器或其他物品。
所以,只要弄清楚“天然玉石矿物晶体”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大半了! 因为所有的珠宝玉石都符合一个定律——“亲生物性”,也就是会跟有机体发生化学作用(主要是吸收水分)进而改变其外观品质。 所以天然玉石矿物晶体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风化(水解)。 我们知道,很多矿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有限,往往形成“非晶质结构”“显微晶质结构”或者“超显微晶质结构”,也就是说肉眼不可见它具有确定的形状,这种晶体是没有定位力的,它们很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高温蚀变作用使一些玉髓变成具有水头好的透明度,即“透明—半透明”;又如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溶液经循环后溶解地表岩石(含微量元素)进入其中形成的“浸染状分布”的黄蜡石……等等。所有这些变化,最终结果都会导致“风化(水解)作用”的发生。
天然玉石矿物晶体,因为含有一定量杂质元素(如Fe、Cu、Zn等)而呈现的一定色调,在风化作用下,这些元素释放出来,玉石的颜色就会慢慢淡化直至消失(即“褪色”现象),最后全部变为普通石块。我们通常可以根据风化程度来判断一块玉石的“年龄”。 如果把两个相同年龄的玉器放在一起比较,那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风化程度很弱的为真品,风化程度强的则为赝品。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玉石经过特殊的风化处理(如烤色、染色)反而会使它的质量和价格大大提升。如果单凭这一点来辨别,就容易被误导。正确的做法是结合其他特征进行判断。 至于用肉眼观看、用放大镜观察以及借助其他仪器设备来检测的分析方法,其实都是在帮助判断风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