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棉多了好么?
首先,我们知道,天然形成的翡翠,内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均匀性,而“棉”就是其中的一种。关于“棉”的概念,目前行业内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在本文中,我们会采用更科学的词句对“棉”进行定义——是指在翡翠表面或内部散布着的白色纤维状、块状或点状包裹体(用显微镜可更加直观地观察到),这些由化学组成相同的无机盐类晶体构成的包裹体,即我们所说的“棉”。 接下来我们谈谈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棉”多到底好不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棉”的形成原因,二是“棉”的分布状态。 关于“棉”的形成原因,业界流传的说法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棉”是由翡翠生成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矿物颗粒进入翡翠晶格而形成的;另一种说法是“棉”是在翡翠结晶的过程中,周围的溶液渗透进翡翠产生的。以上两种说法其实都反映了一个事实——“棉”的形成与翡翠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棉”是有利于翡翠生成的。
那是不是说,翡翠的“棉”越多越好呢?也不是这样说的。我们要认清一点,翡翠的价值取决因素除了“棉”外,还有颜色(绿)、质地(浓、阳、透)、水头(多)等外在因素及瑕疵(黑)、裂纹(裂)等内在因素。所以,不能单纯以“棉”的多少来判定一件翡翠的好坏。一般来说,当一件翡翠同时具备颜色浓艳、质地细腻、水头足且不含黑斑、少量棉花的特征时,该件翡翠即为上佳之品了。当然,这个标准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具体还要视实物而定。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高档翡翠来说,其体内应是少棉甚至无棉的;而对于中低档的翡翠来说则可以适当含一些棉花。因为,对于档次较低的翡翠而言,其价值已经不太取决于外部因素(颜色、透明度和光泽等),而是主要取决于玉质本身的结构(密度和硬度)、杂质(黑色矿物和白色矿物)和裂纹等因素,这时少量的“棉”并不会对其价值造成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