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通宝宝泉价值多少?
“宝泉”,是清朝货币单位“两”的代称;“同治通宝”,就是由清穆宗同治皇帝年号钱。 “同治通宝”,共有五等,即:铜(红铜)质、铁质、铅质、银质和金质,其中以铜质最为常见,其余几种则极为罕有,而每种又有大字和小字之分,其中铜质的又按背面文字区分,有“记局”“记工”“记部”“记库”和“记值”等版本之多,令人眼花缭乱。
不过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版别仅指铜钱,不包括铸行银元时的模子,否则就会成为一个无底洞了。 “同治通宝”钱文为楷书直读,背满文沿袭了乾隆朝以来的“宝泉”字样,但右侧多了一枚计值符号“寶(bǎo)”。值得注意的是,“同治通宝”的“寶”字右上方未点一竖,而其它各帝的“寶”字上均有一竖,因此这也是区分同治与咸丰、道光等朝钱币的一个特点。 清史档案中载有同治五年(1866年)和光绪四年(1878年)两次大规模铸造“同治通宝”钱的记录,可见此钱铸行量之大。同时由于当时的欧洲各国正在开展殖民掠夺,对外扩张,致使大批殖民地人民涌进中国,从而造成当时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泛滥成灾,而中国自己的制造业则因市场被蚕食而陷入奄奄一息的地步。为了扭转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清廷开始大量发行纸币——也就是所谓的“钞票”,试图以此刺激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同治通宝”钱,虽然币值很低(每文仅有四厘),但由于数量巨大,因而其通胀之效应也就可见一斑了。
时至今日,作为当年“票夹子”里的主要成员——“同治通宝”钱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那庞大的身躯仍向我们充分展示着那个时代经济的繁荣与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