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里为什么会有棉絮?

浦惠梅浦惠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来简单认识一下什么是“棉”,“棉”在翡翠的称呼里特指一些白色纤维状的沉积物,它多由白云石(CaMg[CO3]2)组成,有时含有少量H2O。由于这些物质最初来源于岩浆中的矿物成分并在地质历史中逐渐沉淀于结晶过程中,因此它们的形态常常为柱状、针状或纤维状,而且有一定的定向性。 “棉”在翡翠中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存在于翡翠的原生矿床中,称为散棉;另一种是原生棉经后期加工变成细小的颗粒,被其他矿物所包裹,成为包裹棉。 无论是原生棉或是包裹棉,它们通常都是无色或色很浅,只有在抛光后才能在表面看到轻微的色调变化,在强光手电筒下观察能更清晰地见到其中纤维的结构。而有些质地细腻、结构致密的原料,即使在抛光后也在表面能看到细微的白色斑点,这同样是“棉”的存在形式,只是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在优质翡翠中,“棉”往往会被其它颜色(如绿)掩盖而不易观察到,而在劣质翡翠中,“棉”却会比较显眼。

那么“棉”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应明确一点,“棉”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晶体,它的形成过程与翡翠的结晶作用有关。 其次,“梅”是由硬玉矿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在成矿过程中,先形成的是粒径1mm以下的硬玉微晶,再通过纳米级的生长连接起来,构成透明的硬玉颗粒,最后经过压力熔融形成现在的翡翠。所以从形成的角度来看,“棉”应是天然生成,且与翡翠的其他成分共同经历了漫长的地质过程。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棉”是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自发出现的,而不是外力植入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硬玉晶体生长初期,内部原子的排列不够紧密,有一定的间隙,此时某些离子或者分子可以进入到这些间隙之中,随着硬玉晶体继续长大,这些间隙会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原来进入其中的离子或者分子就会被包覆在晶体表面。如果是有颜色的离子或者是分子,那就会形成我们看到的“棉”了。

万孟逍万孟逍优质答主

这个跟棉的成因有关, 通常有两种形成方式。

一种是硬玉中的色带形成的棉(也就是常说的“色带”);另一种是软玉中的色带形成的棉(俗称“水线”或“绺裂”)。这种颜色在自然界中常呈白色、淡青灰色或是灰黄色,但是其颜色也会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在潮湿的环境中它的颜色会变为浅黄绿色或者黄色。

对于这两种形态和颜色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两种玉石内部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及含量上的差异所致。比如当硬玉中含有Cr(Ⅲ)时就会呈现出淡红棕色到深橘红色的色调,而当含有Cu(Ⅱ)则呈现蓝色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们的色调来分辨出它们各自的来源。 对于题主说的“棉”,我认为主要指的就是第二种情况——由软玉形成的水线或绺裂。至于题主说到的“有棉好还是没棉好的问题”就涉及到翡翠的价值判断标准了,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谈。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颜色、种质、工艺等等很多因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