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化种翡翠挂件多少种?
说到这个“儒化种”,还得说一下它的对应词 “武化种” ,这两种是民国时期两位赌石大师对硬玉毛料皮壳的行内称谓。因为当时很多人喜欢把墨翠、乌砂玉等黑色系玉石与翡翠混淆,为了区别于其他玉种,便创造了“文”和“武”的分类法。
“文”代表的是现在常说的花青种(颜色为蓝色调),而“武"自然说的就是“儒化种”了(颜色为绿色调)。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划分方法已经很少用了。 那为何要用“儒化种”来形容这种淡绿、淡紫色的底端色带呢?其实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在明清时期,云南玉溪是翡翠加工的中心,很多商人来此交易买货。其中有一个姓胡的生意人,因从事玉器生意发家,便在玉溪建造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园林别墅,起名“复园”,寓意为“富庶家园”。
后来他又在园内建了一座寺庙,取名为"福海寺",并将自己收藏的一枚极品蛋面形翠戒献给菩萨,以祈求生意兴隆,国泰民安。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后来竟然倾家荡产,一贫如洗,最后甚至沦落到靠卖女儿养家的地步。
有人因此感叹,好端端的“复园”怎么就变成“破园子”了呢?其实啊,这座“复园”有个很大的秘密,就是里面有一条连接着采石场与河水的暗道,人们在采石时将原石放入这条水道中,借助水流的力量将原石的皮壳冲掉,然后再将其运送到玉工的手中。只是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一些玉石毛料被水浸湿,从而使其表皮失去光泽,颜色变浅。
有一年,来了一个广东客人在看过“复园”内的雕刻作品后表示,这些雕好的半成品似乎都沾染了一股淡淡的湿气,看上去有些模糊不清,好像没干一样。他随即请老板拿一块没有雕刻过的料子让自己鉴定一下,在得到一块质地细腻、晶莹剔透的无色原石后,他用打火机轻轻灼烧了一下石头表面,结果奇迹发生了! 原本洁净透明的石头瞬间变成了一片片翠绿,光泽四射,犹如新生一般。原来,“复园”的地底下有一条暗河,河水一直通到这里的每个角落,人们只要把未经熏烤的原石浸泡在河中,就可以得到一片绿意盎然的翡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朝时期的翡翠琢玉高手都知道“水浸之法”,清代文人赵翼所著《陔余丛考》中也有记载:“世之显者,多鬻珠”。
所以啊,用“儒化种”称呼这种带有灰色色调的淡绿色系翡翠是相当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