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乐器有什么?
清代是我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在这一时期,在乐器制造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特别是笛子的制造技术。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是直到清代,笛子技术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演奏上,也由横吹演化为竖吹,而且,曲笛、梆笛,也同时发展起来。
清代笛子的制作,按音色可分为曲笛、梆笛。按长短可分为高音笛、中音笛、低音笛、特大笛,其音域的跨度,从d2-g6,每个音间距为四度。按调性来说,有降b、c、d、e、f、g、a、b八种调。
清初时期,在笛子的制作上,继承了明代制造吹孔的方法之外,还将笛膜引入笛上吹孔处。笛膜就是笛膜,是用竹子的内膜刮制而成,它使得笛音更加醇厚悠扬。清初,人们还创制了圆孔笛,使得音调更加明朗、清脆,演奏技巧也变得更加丰富。
从顺治到康熙年间,笛子的制作技术,逐步成熟,并且出现了专门制作笛子的工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江南地区的张课玉。他的作品,至今还被后人广为赞誉。清初的笛子曲多为民间小曲,有“小梅花”“玉娥郎”“小桃红”等。后来,笛子演奏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专门演奏笛子的人,称为“吹奏家”。如董凤祥、徐锦宏、潘振等。
清代中叶,笛子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扬州,成为制作、演奏笛子的中心,其中,以徐昌龄、陈朗、黄甘伯最为著名。徐昌龄的笛子制作技艺高超,他制作的笛子“音色美、音量大、音域宽”,被称为“昌龄笛”。徐昌龄的徒弟陈朗,笛艺高超,被誉为“陈公笛”。同时代的工匠黄甘伯,笛子制作技术娴熟,也得到很多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