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喜欢翡翠?

鞠红玲鞠红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类似的,其实还是价值观的问题 首先得明确,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满绿翡翠的。而且很多答主都在扯淡,说翡翠是王公贵族玩物。如果真是这样,那清末民初怎么还有那么多普通老百姓去雕一个花几十文钱的小件呢? 清朝末期的老百姓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老残游记》里的一些描写(小说里的情节发生在1903年)

“老残一抬头,见这小饭铺只有三张桌子,北面一张大些,坐了三个客人;南面两张相对小点,也是两个客人;北边却空着一个座位,上面摆着一碗冷菜、两碟子干酱萝卜和炒白菜。” “只见桌上有一碗白煮豆腐,半盘子醋溜土豆丝,一大盘炒萝卜片,一盆子菜糊糊。”

“只听得里面说道‘你瞧你们二爷这个脾气,要是不吃就直说!何必闹这样一个大别扭!’说着便听一个中年的妇人笑道‘可不是吗?咱们老太太也常这么说!不过他们弟兄们的事,咱们做下人怎好插嘴!’”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道:“北平人是那么怕事,可是当敌人还没来到的时候,他就准备着把一切能卖的都卖了,好免掉敌人带来的灾难与侮辱.……北平人的这种心理是奇怪而可怜的: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文化已到了极深极高之地步,因此看一切事物都不公平不合理;所以既讨厌自己又鄙视外国人--外国人算哪辈?另一方面他又不忍放弃生命与财产,所以他又自暴自弃的对一切都敷衍应付过去:反正无论怎样,吃亏的是别人,荣耀与危险都是外来的!" 这是北京城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水平。这样的民众对于满绿的翡翠是难以接受的,他们只能接受豆种到糯种的小件或玉佩挂件而已。

事实上,就连清代的统治阶级对翡翠的认知也没有达到满绿的状态。 比如袁枚所著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记载了一个故事 乾隆年间有个官宦之家姓胡,家中有个妾室很得宠,但是后来突然得病死了。。。家人打算将其下葬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妾室的尸体不腐不朽,犹如活人一般! 于是家人请来僧人道士为其超度,结果各种法事做下来都没用。直到有一位道士打听到云南昆明一带有一个叫做朱文光的法师能够降妖除魔,于是就远赴昆明请他过来做法。

原来那位法师来了一看,发现胡家小妾身上全是黑气,再仔细一看,发现居然是翡翠原石皮壳下的雾带,于是他让胡家人找来朱砂黄纸,以朱砂为墨将原石的皮壳全部画了一圈然后才作法超度 果然,过了没多久,尸体就完全变成了枯骨了~ 这则故事说明,至少到乾隆末年(1795)的时候,满绿翡翠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还只是赌石阶段的东西,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作为饰品存在

裴玉堂裴玉堂优质答主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人打进北京城,抢走很多宝贝(包括圆明园被抢走的宝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又从圆明园带走了大批的奇珍异宝,其中就有价值连城的乾隆皇帝的祖母——孝圣皇太后的翡翠白菜和祖母绿手镯(当然还有其他的珍宝,比如《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等等)。

到了光绪年间,西方列强继续打进来,火烧圆明园,又把一大批稀世文物抢走了! 到了20世纪初民国的时候,袁世凯篡权后想仿效前朝皇帝建立自己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于是派人去缅甸等地购买珍贵的玉器,当时他买了一个价值69万两白银的大玉佛,还买了其他一些珍贵的小玩意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