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又叫什么?
在中国汉字发展过程中,由于实用及审美等需要,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大篆、小篆、隶书(或曰汉隶)、章草、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主要书体,而各种书体的名称则各有由来! 所谓“大篆”指的是周朝时期的大篆,也称“籀文”;而秦统一天下后,李斯等人将“大篆”加以简化改制而成的小篆亦称“秦篆”,因其产生年代较长,又称“古篆”。
至于所谓的“小篆”,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李斯奉皇帝之命整理出来的统一文字;其书体匀衡整齐,形体均扁,起止转折如“波发”,且以“篆法三原则”(即“执、使、忌”三原则)作为书写标准,故被后世称为“玉筋篆”。 而今人所称的隶书始于秦末,至东汉时达到成熟阶段,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一种字体,因其字形多呈“蚕头雁尾”状而得名。又因其在汉代最为盛行,因此也被称为“汉隶”。
《说文解字》载:“隶者,附也,隶卒象人曲附依势而出听令左右者,从人从隶省声……秦始建隶字”,从此,隶书的称谓得以广泛流传至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有一种与它同时存在的草书也被称之为“隶草”,这种写法速度较快,但容易潦草难辨,所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新草书体——章草。
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章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王羲之法帖中,章草被称为“章草”!还有一种是将正楷笔画简化成草书的写法,因与行书相似,故被称为“今草”;另一种是行书中夹杂一些草书写法的书体,因其字态飘逸洒脱,故被人们称作“狂草”;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楷书”或“正书” 的字体,即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硬笔手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