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国三年哪年的?
1914年。具体是3月2日。因为当时的公历和农历是不分的,所以只有当年三月二日的公历年份才能确定是哪一年。 1914-1945这三十多年里,总共发行了五枚面值的银元(这里只讨论普通版本的元、贰角、伍角,不讨论各种币王)。其中一元面值的有两种:一种是上图中这种,民国三年(1914)铸造的,俗称“开炉板”,因为当时天津造币厂新厂开业,称为“开炉版”;另一种是民国二十三年的帆船壹圆,也就是题主图中的这种。
至于为什么民国四年或者五年没有发行壹圆银币呢?这里就要简单说一下民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废两改元。 清末民初,中国采用银本位制,即货币价值由白银价值决定。为了维持白银价格稳定,防止恶性通货膨胀,清廷于1908年开始陆续收购民间白银,导致市场流通的白银数量减少。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为了巩固统治,政府一方面继续收购白银,另一方面严禁银钱兑换,导致白银更加紧缺。到了民国三年,市面上甚至连铜板都很难见,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委托英国铸币厂代铸了面值一元的银币,这就是上图这样的“孙小头”,这也是国民政府第一次正式发行银元。而之前的“袁大头”“开国纪念币”等银元都只是试铸,并无正式发行。
从民国三年到十四年,这期间除了三年、九年、十年、十五年没有铸造过纸币,其他每年都有不同面额的纸币发行,最多的就是四年,一年就发了四种。因此前几年的古币市场上经常见到这种“袁大头”的错版币,也就是少了一个边花或者年份的字样,因为按照民国的规矩,每年都要更换印版,因此每年的字样都是重新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