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首先是对书家、风格、形式等的鉴赏,即所谓的“识书”和“辨书”; 其次才是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感受,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本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作品所寄托的某种思想感情或情感倾向。前者是主观的,后者则更多具有客观性。这种所谓“作品含义的社会性”往往取决于社会的政治氛围(主要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人们的审美取向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含义的社会性”是历史赋予的。当然,就艺术作品而言,作者本人的初衷往往是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但艺术作品的魅力还在于它能超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而历久弥新。所以人们总是乐于追寻作品的本意而不是附会其意。
中国历代许多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而为大众所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都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魅力。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本意是记录一次文人的雅集活动并表现一时一地的感慨之情,然而它却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抒发人生感慨、寄托悲喜情愫的经典之作。 我们只有跳出历史的“藩篱”,才能真正领略艺术大师的博大与精深之处。 中国传统的文人书法强调以书言志,通过个性化的书写语言来展现自己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理想,因而传统书法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文化信息。 由于中国传统书论多以品评人物的方式来说明书艺的规律,这就形成了中国历代书家及其作品评价上的标准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尽管在封建社会“尊晋崇唐”的风气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至今也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是像赵佶这样的帝王也能进入十大书法家之列就是一例(实际上他的书法水平是相当高的)。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因其在社会历史中的特殊作用而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譬如,司马迁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而成为一部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典籍,《兰亭集序》则因为成为东晋士族标榜高雅门第的象征而使王羲之跻身“书圣”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