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协是不是出事了?
不是出事,是体制问题,或者说,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内行政单位办事风格的问题。 现在美术界很多人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困境归咎于学术体制,其实,中国的当代艺术从85思潮开始就已经跟体制脱节了(尽管85思潮不少成员至今仍在中国美院等院校任教),后来崛起的批评家如刘炜森、何桂彦、邱华栋等亦然,他们或者拥有海外留学经验,或者在文艺部做过记者,都有过比今天艺评人更专业的学术训练,但即使如此,他们和他们的导师们一样,面对迅速崛起的民营机构时,也显得无功无能。
以刘炜森为例,他当年在《深圳晚报》任职期间,曾经撰写过多篇评论文章,对深圳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当代艺术都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之后到清华美院工作,担任研究生导师,讲授“现代艺术与商业”课程,亦颇得学生喜爱。但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当其他省市的美术馆纷纷前往深圳引进前卫艺术家的时候,北京却还在酝酿、讨论,直至等到2014年才由民生美术馆请到了刘炜森和冯远两位院士亲自赴粤主持“生态·空间”展览。 但这个展览仍然没有能够解决学术评价标准缺失的问题——刘炜森、冯远等人看来是在行内德高望重的前辈了,可即便是他们,在面对市场逻辑已经占据了主要话语权的位置的今天,也显得无功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