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鉴定瓷器?
现在鉴定瓷器的机构有很多,但要找到一个正规专业的鉴定机构却不太容易。所以想要鉴定瓷器需要多做一些了解,多方对比。
鉴定瓷器的方法:
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造型是由底、腹、口、颈、肩、耳、足等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有各自的变化,有的浑圆、有的却平缓,有的细瘦、有的则丰满。陶瓷造型变化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个时代的陶瓷造型都有其普遍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风尚与时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定陶瓷的真伪、年代与窑口,就要仔细考察它的造型特点。例如汉代的陶瓷造型便古朴厚重,唐代的陶瓷造型丰腴饱满,明清时期则的造型则轻巧、灵妙。又如六朝青瓷与宋代青瓷足墙的截面,前者是三角形,后者则是弧形。一件唐代的陶瓷如果却是宋元的造型,不用看其它特征,这件陶瓷就是假的。所以造型是鉴定陶瓷时首要考察的重要内容。
二、看胎釉。胎与釉是构成瓷器的载体。不同的时代与产瓷区,胎釉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现代高科技通过光谱仪等先进仪器,测出各种历史陶瓷胎釉的化学成分,这是肉眼观察所无法办到的,它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准确地依据。但从宏观上肉眼观察分析胎釉的各种特征并以此鉴定陶瓷的真伪与年代产地也是完全可能的。如北宋官窑釉层中寥若晨星的寥寥数点、明清斗彩与五彩颜色截然不同的两种彩料等等,这些陶瓷的微观特征,只要通过肉眼仔细考察,完全能够鉴定出陶瓷的真伪与年代产地。
三看工艺。每一件陶瓷的制作成型都要经过原料选洗加工,成型制胚、釉料的配置施用与入火烧制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任何历史时期的陶瓷,其制作工艺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件永乐的青花瓷与一件乾隆的青花瓷,二者除了在造型上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差异,从两者烧制陶瓷的原料、成型的工艺、成瓷的质量、青花发色的呈色等等方面都是差别是极为明显的。如清中期以前的景德镇瓷器,其成型工艺大多在轮车上用拉坯的方式制作成型,故从其器物的底部可以观察到轮制的旋纹。而清末民初的景德镇瓷器,由于小型玩具瓷的批量生产日益增多,使许多玩具瓷的成型工艺,大多是采用模印或翻制的工艺制作成型。故其底部缺少轮制的旋纹,器物的表里也满是疙瘩点。又如康熙早期与中期的蓝釉瓷,由于其蓝釉的料性比较粘稠,在施釉的过程中,粘稠的釉料向下移动集聚,使器物的腹部釉色显得格外的深沉。而器物的口沿由于釉料移动集聚不了,使口沿的釉色显得特别的浅。器物由于蓝釉釉层特别厚,在高温熔融的过程中,蓝釉会产生气泡与流动。冷却后蓝釉上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气泡与流淌纹。而由于现代仿品采用注浆成型的工艺成型,注浆成形由于其成型工艺的限制,仿品的口沿由于注浆时操作习惯,注浆口往往总会在蓝釉器物的下腹部。使成型后蓝釉器的口沿显得特别的薄,与真品刚好相反,使真伪蓝釉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倒挂”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