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锭和私锭的区别?
清代银锭,基本延续明代,形状和铭文大同小异。清代所铸银锭,全国分为七个分局管理。铸币标准也有明确规定,分别为:“库平足纹”、“户部库平”、“关平”、“漕平”、“京平”、“库平”、“足纹”。所以清代“足纹”有两种,即“漕平”和“库平”。清代银铤主要是漕平银和库平银,而库平银从咸丰年间一直到清末,为行用银铤中的主流品种。其形状与明代基本一致,元宝重量一般在五十两左右。
清代银锭和明代银锭不同的地方就是铭文。因为清代是少数民族“满族”统治中原汉族的朝代。所以清代的银锭都有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烙印。
清代银锭有两点和明代银锭不同:第一点是铸造时间清代以“年”为主,铭文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前面是“皇帝万岁”铭文,所以清代也是皇帝年号最多的一个朝代。其次年号后面是纪年,纪年有纪公元年和纪干支纪年,纪年后面在有一“年”字。这是清代银锭和其他朝代的不同之处。如光绪十年丙戌年。第二点是铸造银锭的地点清代银锭铸造地点在年号之后加铸,地点用行省的机构命名是满族人的用法,和明代用地方县号命名不同,行省在后的“省”字后在加“制钱”纪重单位。如“云南省制钱五千文”。第三点是铸造的工匠名字清代放在工匠名字最后或中间的位置的铭文有“足纹”“足色”“足银”都是指纯银的意思。这些铭文之后才铸有工匠的名字,工匠的名字清代有单字、也有两名名字的,这些名字都是汉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