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十两的钱币吗?

柳晔萍柳晔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历史上,中国确曾出现面额为“十两”的钱币,但不是在明朝,而是在前明朝—永乐朝。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为了缓和封建社会上层势力与中下层民众的关系,建立了一套赋税征收制度(即一条鞭法、粮豆折银)和铸币制度,并在洪武八年明确诏令: 洪武十三年,又明文规定: “每石粮食换白银七钱。” 当时一石粮食约重35公斤,按此换算,七钱等于现在的192.7克(4.86斤);以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算,约合2021元人民币。

到了永乐十九年,又有了变化。这年皇帝驾临北京,驻跸顺天府(北京旧称)。由于天子出行,道路铺金,百官扈从,所需经费浩大,于是朝廷决定增铸当十大钱。根据《明世宗实录》记载,这种新钱重五钱三分,值钞一贯,也就是说,一枚当十大钱价值一千文制钱——大约合今天的人民币八百元。

不过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似乎只有永乐年间铸造的当十大钱价值十两,而之后的嘉靖年间铸造的当十大钱却只值一两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当十大钱重五钱三分,若以成色九分者计,则每枚含有纯银四钱六分三厘;如果铸造年份久,含银量低,或者流通过程中磨损较多,那么一枚当十大钱的含银量就不足四钱六分三厘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沿用这个名称呢?这是因为在明朝,银的两(两)与金的两(两)是不同的计量单位,银两(s)是市制重量单位,金两(ts)却是公制重量单位。两者虽然都可以表示金钱的价值,但是前者的单位数值比后者要大很多。比如一锭元宝(又称元宝锭)50两,按照今天的含金量换算,大概相当于纯金250克左右;但如果按照古代的成色计量,可能只有200克甚至更少,但绝对达不到500克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的当十大钱即使含银量不高,却仍然可以沿用“十两”名称的原因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