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瓷器后吗?
窑变釉瓷起于宋钧,盛于明清,是由于施釉不匀、釉料中金属元素含量不适当、烧成温度或者窑内气氛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其釉色如寒鸦羽状,外带红晕称“茄皮紫”;如山鼠皮毛色者称“玫瑰紫”;紫色中杂有青色蟹爪纹者称“海棠红”,以及“玫瑰红”、“桃花片”、“芝麻花”、“鹦哥绿”、“鱼肚白”、“虾青”等,五彩渗化,变幻莫测。有的酷似自然界中禽鸟走兽、花木云霞的图案,五光十色,绮丽妩媚,别具丰韵,有“出窑一色,入窑万彩”之说,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现在,人们所说的窑变釉瓷器已经不同于早期所说的自然现象了,而是指一种仿宋钧红釉的工艺。釉色主要以蓝色为地色,上泛深浅不同的玫瑰紫和海棠红釉,深色处更近于釉下的黑色,浅者则呈嫣红色。蓝色和玫瑰色交融的部分,呈翠色,如蓝天彩霞。釉中常呈现不规锁的流动状和流淌现象,犹如成灿的彩云。釉的流动处,亦有近似月光下紫斑如蓝宝石般的光泽。
真品历代御窑厂所烧窑变釉较成熟完美的很少,多流入社会,宫内留用的不多。从清代康熙至宣统,各朝均有烧制,但质量最好的当数清代光绪皇帝的“大雅斋”款。其造型优美,色泽艳丽,釉色滋润如玉。鉴定窑变釉瓷要注意观察釉色,伪仿的宋代御用钧红,其釉色过分鲜红,红紫不相交融,更无天际之感。鉴别真假乾隆窑变瓷,主要看瓷釉玻璃化程度高,釉色红紫中泛出的蓝青色,呈色鲜媚;假品则玻璃化程度差,呈色混浊。鉴定“大雅斋”款的窑变釉瓷,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釉薄气泡大而密,与其它各色釉都有区别,色釉滋润如玉,极为娇艳,若仿品则红紫釉交融紊乱,玻璃化程度差,光泽不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