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纸伍角值多少人民币?
楼上的朋友,好像没搞清楚状况呢吧~ 首先,这是纸钞不是纸币(第五套人民币50元和100元的纸钞);第二,这是第二套人民帀的“角券”而不是“伍角券”;第三,这“角券”有两个版本! 咱们从头捋一捋。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人民银行在接收了原来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之后,对当时流通的人民币进行了改造和加印,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银行接管印铸发行机关纪念钞”。这种钞票分为“拾元”、“伍元”和“贰元”,由于是接收时发行的,因此又称“钞五元”、“钞伍元”和“钞二元”。这种钞票因为印制精美,被后人称为“人民币中的纸币”或者简称“老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新中国刚成立之初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金银和外汇储备,再加上当时的印刷技术所限,无法大量印制钞票。于是从194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代币票券——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二套人民币”的所有钞票。这套钞票与“第一套人民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再以面额为单位而是以枚数表示”——也就是说,从这套钞票开始,“元”变成了“角"。
第二套人民币一共10个面值10种图案,分别是:50元(工农兵学商)、30元(钢铁工业)、20元(交通运输)、10元(农业)、5元(工业)、3元(手饰)、2.5元(粮食)、2元(矿山)、1.5元(煤炭)以及1元(房屋)。其中2元和2.5元两种钞票由于颜色相同,图案也仅仅有一朵梅花不同,很容易混淆,在这里做个区分。
而50元那独特的“帆船”图案成为这套钞票中的主力,到处都在发行(当时还不算严格意义的“纸币”所以不违反“不能大量印制钞票”的规定)。据说到了64年的时候,这种“帆船”50元已经累计发行了170亿张! 不过,虽然“第二套人民币”正在迅速普及,但是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仍然是以“第一套人民币”作为主要币制单位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第二套人民币”的流通,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与其对接的币制单位。
于是就诞生了“角券”——这是一种与“第二套人民币”成等额兑换关系的代币票券。只不过它的载体由纸张换成了金属。 “角券”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53年发行的,另一个是1955年发行的。这两个版本之间除了颜色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编号”的不同——“1953”版的一分、二分和五分共有5个号段,而“1955”版的只有2个号段。这也是区分“1953”版和“1955”版的主要依据之一。
“角券”虽然是过渡性的币种,但是因为发行量巨大,目前仍然非常常见。尤其是“1955”版,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找得到。正因为如此,“角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按照现在的收藏价值,“1955”版一角券每张大约是100元人民币,两角的则是200元。 需要说明的是,“角券”虽然被低估了,但是其票面价值并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