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收藏家是谁?
张伯驹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河北束鹿人,生于河南项城,满洲镶蓝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爱国诗人,文化哲学学者,京剧艺术研究家,收藏鉴赏家,书法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居士。取意“丛碧轩”主人。
清朝宗室,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祖父载瀛为成哲亲王,父亲张家懿系醇亲王奕譞第三子。原配夫人潘素,著名青绿山水画家,别号紫霞女史,小字兰史,江浦人,擅花卉、仕女、玉兰、凤凰,为张伯驹的继室。
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吉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吉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吉林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厅副厅长、吉林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北京京剧基本学院教授及副董事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吉林省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吉林省京剧院艺术指导、名誉院长、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名誉理事。中共党员,先后任吉林省、吉林省政协委员。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伯驹继承了祖、父的大量遗产,解放前夕悉数散尽,用于收藏、文物捐献及公益、慈善事业,甚至变卖家中全部房舍,过着极为节俭的生活,收藏字画包括晋陆机《平复帖》、晋王珣《伯远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宋蔡襄自书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吴琚《杂诗帖》、元赵孟𫖯《章草千字文》等,皆为国宝级作品,先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馆。张伯驹夫妇生前被毛泽东、周恩来等誉为“当代思伯”,并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抢救流散海外珍贵文物有功人士”。
2007年7月,“全国爱国一家颁奖盛典”举行,张伯驹等10人获“爱国一家”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