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年五元袁大头值多少?
1935年,国民政府为挽救白银外流、通货膨胀的危机,决定铸造发行法币,收回各省、市银行发行钞票的权利,并将当年发行的纸币全部收回。同时限期内收回所有旧版货币,包括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行的银元券和铜币。然而因时局变动,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法币仍然迅速贬值。 到了抗战爆发前夕,即1937年,法币发行量已经达到266亿元。在抗战爆发后不久,为了支持长期战争,国民政府更是肆无忌惮地滥发货币,致使法币急速贬值,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已经贬到不值一提了——100万元抵不上一包香烟的价格。
面对如此恶果,国民政府非但没有深刻反思自己的倒行逆施,反而将黑锅甩给“汉奸”,诬陷其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并以此作为罪名将其治罪。 当然,国民政付之所以能继续维持其统治,主要原因在于他掌握着绝对的武装力量。但是,如果人民不再接受这种腐败政府的统治,他们再厉害的武装力量也不可能持续太久。果然,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央军不断被歼灭,地方实力派的势力也被逐步瓦解,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日益松散,最终毁于一场由老百姓亲手操办的“戏中戏”——1948年底,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精锐部队第54师被俘起义,该师大半士兵都是东北人,因为家乡已被解放,所以不愿回沈阳,而是前往解放区石家庄投奔,使这个师仅剩下不到1000人的兵力;随后又发生了青岛起义和济南解放,这两次起义都源于国军的内部暴乱,解放军仅以轻微损失就俘获了大批国军。
随着国军在战场上的连番败绩,法币的信用也急剧下降,民间纷纷抢购金条、银元,导致它们价格飞涨。国民政府见此情形,生怕人民蜂拥而至抢购黄金,导致他们的金库流失,于是下令加强管制,不准个人随意买卖;紧接着,他们又颁布新币制改革方案,废除法币,发行新的纸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开始发行面值统一的的人民币,规定人民币1元以上为主币,5000元以下为辅币,取消所有银元铸币和金银条券。
尽管通过种种手法,国民政府最终还是弥补了法币的巨额缺口,使它不至于太贬值,但信用已是大受影响。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金融体系建立起来,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