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秤有价值吗?
有,而且价值不低! 曾经有人花了20多万元买下一枚500克的银锭。 这银锭可不是普通的银锭,而是清末的“海关洋税”银锭一枚。 这种由两广总督兼粤海关监督范绍瀛、江苏巡抚许乃钊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颁布的《准平银斤章程》中规定的银锭,因铸造于南银北销之地,故又叫作“南银锭”。 南银锭的成色为93%银和7%铜,比当时的官炉造币的成色要高。
这种银锭形状似元宝,上下两面各铸刻有文字,正面中间书“准平银斤”,四周饰有双龙戏珠图;反面中央铸“道光二十年”(1840)字样,四侧铸花边饰文。整件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美,富有观赏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枚银锭可不只是观赏品,它可有着实际的作用。
据专家考证,这种南银锭其实是清廷解决财政危机的一个“妙招”。 当时,由于战祸连绵,国库空虚,清廷不得不加大税收力度,以致于出现了“赋重敛苛”“民穷财尽”的局面。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清朝统治者将目光投向了沿海一带的贸易和关税上。
作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广州海关的关税收入占全国海关关税的一半以上。然而,这些关税收入并不是用白银缴纳的,而是采用征收布匹、药材等货物的方式缴纳,这样便造成了海关收入的大量流失。为了将这些流失的收入“盘”回来,同时防止其他口岸走私的扩大,道光皇帝在1840年下旨,将原来只允许广东征税的关税改革为统一征银。 原本出口关税征收环节多的难题便迎刃而解,而且因为用银价结算方便隐匿,让那些走私者无所遁形。
当然,这种统一征税的做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据记载,仅道光末年,通过改革外贸税收渠道就使“溢额”(即多收的税款)达到了150万两。 这150万两银子可不仅仅是纸上数据,这是实实在在的钱,可以用来支付战争赔款,也可以用来犒赏三军,还可以用来建设海军。总之用处多多。 而那枚500克重的银锭,就是按照每镒(通“锭”)白银折合库平银子一钱五分,计重五分,以每两白银值银元3.9元计算,价值约2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