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两黄金是多少克黄金?
1935年法币发行前,我国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此时黄金价格是比较稳定的。1935年后我国实行法币发行制度,黄金价格由市场供需来决定。 先看看民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金价变化情况: 可见在民国时期,一盎司黄金大约价格在200-600元之间波动(按照当时汇率合3.74-11.19克黄金);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盎司黄金大概价格在300-600美元之间波动,也就是18-36 grams的黄金。 如果以当前金价来计算的话,1盎司黄金=31.1035克黄金,即0.0625盎司黄金≈1.8845g黄金。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按照目前金价计算,一盎司黄金等于人民币2066元(1盎司×31.1035克/盎司)。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接近于当时流通的黄金重量,如1两黄金相当于现在31.1035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面计算的仅仅是黄金的价格,而购买这些黄金的货币价值会随着时间而贬值或升值。例如,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同样面值的人民币兑换的美元数量会减少,同样金额的法币兑换的英镑或欧元也会减少,虽然黄金本身没有任何增益,但由于货币贬值,用同样面额的货币购买到的黄金增加了,这就使得人们感觉黄金的价格下降了。反之,若是通货紧缩,货币购买力上升,用同样金额的钱能够买到更多的商品,虽然钱不是真得多了,而是钱变得更“值钱”了,但人们会感觉到同样的商品价格下降了,实际上并不是商品降价了,而是钱升值了。衡量通货膨胀率或者通货紧缩程度有一个好用的指标——“CPI”或者“PPI”,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在民国时代,一盎司黄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2066元的购买力,而明代的一盎司黄金的购买力约为今天的4000元,宋代的一盎司黄金的购买力约等于今天的1万元。
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盎司黄金的购买力上下波动,但从总体上看,一盎司黄金大约相当今天人民币2000多元的购买力。我们简单地把一盎司黄金等同于今天人民币2000多元是近似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