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雕塑特点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的雕塑以“西学中用”为特色,是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无论是外来艺术还是本土艺术,其创作观念和造型手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的,了解这些背景,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雕塑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门被打开,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的艺术、思潮也进入中国。对于西方艺术的引进,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全盘西化,另一种主张保持传统。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对外国文化的态度,他说,所谓“拿来主义”者,其实就是“取”,白取,不要钱的,把外国文化拿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处,然后决定取与不取,这很有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意思。当然拿来的同时还必须带些“批评”去,也就是说还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徐悲鸿先生主张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书画相融相通,他提倡的“素描”“写生”等成为后来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主要课程。他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他笔下的《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历史上反抗秦朝暴政的农民起义领袖田横的故事。雕像中500名披发徒足的壮士形象,体现出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概,让人感受到一股直冲心底的力量。这是西方古典主义作品与中国传统题材相结合的作品。
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也开始向“左”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带有封建性、殖民性的内容自然受到批判,而代表新民主义文化的新京剧、中国画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雕塑多体现工业建设、劳动人民、人民军队的题材,具有歌颂伟大祖国、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强烈色彩。陈衍宁创作的《火车头》(图3)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上是三个全身脱得只剩内裤的矿工,他们顶着熊熊烈火,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国家的财产——火车头的镜头。
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界出现了“向现代主义回归”的现象,一些新生代艺术家开始尝试着使用新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部分艺术家甚至走上了纯理性的抽象绘画之路。不过,像80年代那样对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带来深刻冲击的思想解放运动并没有出现在雕塑界,这个时期新出现的一些具有探索精神的青年雕塑家如蔡锦、王绍坤等人,他们的创作虽然带有一定的抽象成分,但是依旧保持了形体的可识别性和一定程度的写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