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仿品瓷字是如何仿的?
现在市场上流传的、所谓“民国官窑”瓷器,其实绝大部分都是伪窑口、伪瓷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些所谓的“民国官窑”瓷器,不管是碗盘瓶壶,上面的花纹图案,都一模一样,完全复制雍正、乾隆皇帝喜爱的花式。 如这瓶,只要看到底部的青花双圈,还有周围的回纹图案,就可以肯定这是雍正年间的样式。 再看看这碗上的梅花图案,如果是真正的民窑,肯定画得十分随意,但这只是官窑的试制品或者次品。 这种极尽精巧之能事的精细刻画,是只有官窑才具备的技术功力。
至于制作工序,也是一模一样的,都是由画师设计好花样以后,刻在瓷版上,再用颜料涂绘而成。 当然,最后一道研磨开块的工序,因为是机器操作,倒不是能够造假的地方。 开块出来的成品,还需要经过人工打磨修整,使得其表面更加光滑。 这种工艺流程,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时期官窑的制作工序。
但问题是,这些所谓“民国官窑”的瓷器,不管是杯子还是盘子,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全都一样,丝毫没有不同之处。 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官窑制度的。 如果我们要鉴定一件瓷器是否是真正民窑出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的胎体。 如果这件瓷器胎土紧实,器形规整,说明它经过了几道拉坯成型的过程;如果这件瓷器胎土松散,而且有修补痕迹,那就肯定是伪品无疑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下瓷器表面的施釉情况。 真正的民窑瓷器,由于烧制次数较少,加上可能是多次使用原料,所以瓷器的釉质相对比较暗淡,不晶莹剔透,也会有细小的开片。 而这些“民国官窑”瓷器,因为完全是现代低劣工艺的产物,所以不管什么器物,全都是很完美的结晶颗粒,没有任何差别。 像上面这个盘子,从侧面看过去,完全没有丝毫的凹凸感,说明它是施一层薄薄的青白釉的薄胎器,这显然是近代加工技术才能做到的,古代是没有这样的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