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本土钱币?
从历史角度,把我国钱币分为五个阶段: 夏商周(西周到春秋战国),货币形态主要是贝币; 秦统一天下后,推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钱为铸币,以铜、锡为主要原料,形制以圆形方孔为主; 汉武帝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扩大对外贸易,大量铸造金币和银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退居江南建立了东晋与南朝宋齐梁陈,经济中心南移,这一时期的青铜铸币风格多变,有隶书有楷书还有古篆; 隋唐五代十国时,实行的是钱帛并用的制度,钱币以绢币为主; 五代十国又导致了币制的混乱,各地军阀割据自融,发行各种杂币; 宋元以后,纸币开始兴起,到元朝时已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媒介,但民间仍有使用银子,尤其是江南地区,商业发达,银锭流行。
而明代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清中期之后,由于鸦片贸易和英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且再没回来过,同时清政府也停止了银本位的币制改革,最终形成了以银元为主,辅之以纸币的金本位币制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人民币诞生于1948年12月,当时国民党当局发行的法币贬值的一塌糊涂,老百姓深受其苦,于是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了人民币,取代了法币的地位,但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依然不发达,所以初期的大额钞票在社会上并不流行,直到抗美援朝爆发后,国内出现了紧俏的军鞋,市场上出现了一分钱没有的人,这才有了第一批1分钱的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