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铜币是什么样的?
民国时期的钱币分铜元、银元两大类,分别由南京国立中央造币厂和上海国立造币厂负责铸造。 先说铜元,在民国初期,为了稳定混乱的币制,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开始制造发行铜圆。
最初采用“国号”纪年,有“中华民国元年”、“三年”等字样。后来改用“年号”纪年,有“民国十一年”、“十二年”等标记。这些铜圆背面大都标示铸币厂名称,如“金陵造币厂造”、“武昌造币厂造”等等;正面均标有面值,如“一分”“二分”“五分”等等,有些还刻有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以作区分。
当时因为战乱,经济混乱,所以除了本币以外,还发行了很多的辅币,比如两角、一角的镍币,五分的铅币以及二分的铜币,这些辅币的面值虽然不多,但发行量很大,广泛流通,一直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而最为独特的是,这个时期的铜圆是带齿边的,而且不是现代的连续齿边,而是每个面额都有独立的齿边图案,非常有趣!
再说银元,银元也称“大洋”或“光洋”,由外国银元和清末民初的地方银圆及伪满银圆组成。
外国银元主要是英属印度货币、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清末民初地方银圆主要指北洋银元局、广东银元局以及湖北银元局所造的银币,正面多为汉文“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反面为英文"ONE DOLLAR ”, “TWENTY CASH ". 此外还有晚清各地的“炉吃号”或“关平钱”,包括咸丰大钱、太平天国圣宝等,品种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