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铜币二十文价值多少?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清廷在广西、广东开铸“桂币”和“广币”。同年十月,奉旨准许。于是广西开始鼓铸制币,因广西省造元宝背图似鸡尾,又称“鸡尾元”;广东开始鼓铸制钱,因背面星花图案为五瓣花星,又称“五瓣星”。这两种古钱币都属于清末粤、桂地区铸造的“子母钱”。
这种“子母钱”不是指母子或姊妹钱。因为它们的花纹不同,不能互配成对。所谓“子母钱”指的是将一枚完整的铜钱翻铸后,将其一面刻上文字(母),另一面打上一圆圈(子),以便套割下来作为母钱用的一种铸币工序。 这些由繁入简的钱币,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混乱与衰败,以及朝廷政权的软弱无力。
以广西所铸的“桂币”为例,起初按照官方价格卖出时,每枚“桂币”折合银圆一枚,但民间购买时只能按对换价格,即一银元换八枚“桂币”。到了后来,连这最后一点信用也崩溃了,人们干脆用银圆砸碎后,换得“桂币”。再后来,就连这点“桂币”的信誉也没有了,人们直接用银元换取“桂币”,“桂币”的价值逐渐下降至一银元兑换一百枚。
及至民国初建,南方各省又重新发行银元,“桂币”的贬值幅度达到惊人的程度,一银元只兑换十枚“桂币”。直到这个时候,“桂币”的真正面值才最终体现出来,它只相当于普通铜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