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是中国的什么主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坛上活跃着两位巨匠,一位是鲁迅,另一位便是沈从文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鲁迅和沈从文堪称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张中行《负暄琐话》
一、旧学根底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派与陈独秀所代表的“旧文化运动”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作为当时在北大颇具影响力的教授,周树人(即鲁迅)倾向于支持陈独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反对白话文,因为我主张‘中国语文’的第一任务是在保存汉语的纯粹性”(语出《三闲集·序言》)。
1923年5月,为了对抗胡适一派的新文化运动,周树人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现代型的话剧杂志——《新潮》,由他主编文艺栏。随后又发表了《论新文学》等文章,明确指出了新文学的任务在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文化侵略,建立“国民文学”,“民众文学”。在这里,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国民”一词,也就是在此后不久,在他创作的小说中,出现了像阿q这样带有一些普遍概括性的典型形象——“横竖都是死,不如躺着活;横竖总是要死的,不如站着死”。
周树人的这些观点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他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1926年,他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道:“我并不反对白话……但我反对把古典字句翻作白话……”(引自冯雪峰著《冯雪峰论》)到了1927年,他又说:“我不反对白话……只要用得恰当,白话也可以十分纯正。”(引自许寿裳著《周作人传》)在新文化运动中,周树人作为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立场和观点的确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1928年至1936年间,他编著了《汉文学史纲》、《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著作,表现出他对古代汉语和上古文学研究的深厚功力,而这些都是得益于他早年的旧学根基。
二、新文学奠基 人文学者鲁迅,其成就不仅体现在古典文学研究上,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是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殖民主义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大背景下,以“推倒造反”为旗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反帝的色彩。尽管新文化的倡导者们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他们的确是在用一种新的观念来代替旧的思想,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科学和民主来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
鲁迅正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伟大先驱者。他不仅是这场运动的思想领袖,而且也是这场运动中力量最强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对旧制度、旧道德的批判。正如他的名句所说:“杀掉一个人,大概不算大罪过吧,如果诛心,那可就不仁至尽了。”
如果说,朱自清等人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传统并加以光大,那么,鲁迅则重新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里程碑。他没有延续新文化运动初期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是以一种更加冷静和深刻的态度来面对新的时代和环境。他以一种特有的冷静,审视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审视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性。他被称为“中国文化界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