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币有收藏价值吗?
“流浪币”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应该称为“流通中的人民币”,从概念上讲,是指目前尚未退出流通的纸币,包括第四套人民币、第五套人民币和即将发行的纪念钞等。这些币种由于仍在市场上流通(所谓退市只是说减少票面面额的硬币发行),所以不能算古币或古钱币,而被称为现代币。
虽然这些币还没有退出市场,但它们的流通量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会消耗完,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些货币有没有可能像古董、古玩一样受到追捧?有没有收藏价值? 可以肯定地说:有!而且这些货币的身价不低呢!不过,这里说的收藏价值不是指这些面值很小或很大的钞票的“购买力”,而是特指它们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金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研究它的演化历史和形态变化,就像研究其他历史文化现象一样,能给我们提供关于人类行为、关于市场经济运作、甚至关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可以说,研究人民币,特别是已经退出流通的人民币,为我们了解货币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那么什么是货币文化呢?是关于金钱的文化,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二是人们在处理金钱关系时所遵循的规则。
既然如此,那研究流通中的人民币就能带来丰富的信息了。例如,我们可以探讨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对待金钱的不同态度:有些人非常看重金钱,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有些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钱不是最重要的事物,甚至把钱给乞丐都不愿要,因为“我要它做什么?”“我不需要它。” 或者我们还可以讨论有关金钱的规则问题:在金钱的交易中,你是否愿意出卖你所有的财产来拯救你的性命?如果不愿意,为什么不想法子加别人一点儿钱呢?或者说,你能否用30元卖出10元的货物呢?如果能够的话,那么你为什么不以25元的价格卖给你隔壁的老王呢?
当然,研究人民市还会带给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收获。总之,研究这些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实物证据,能让我们的研究走向鲜活的历史和文化。这不正是历史学、人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最希望得到的宝贵材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