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中国陶瓷带入法国?
18世纪以来,在“中国热”的驱使下,无数中国瓷器被运抵欧洲,然而能真正留存下来的却不多。 英国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瓷器中,绝大多数是1707年到1839年间进口的,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明代万历帝和清代乾隆帝当政之时。这些瓷器的样式和图案大多具有明清两代的典型特征。 而在法国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中国展厅里,同样展示了大量明清时进口的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大部分是16、17世纪时制作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印有法式风格的印花。 在这些带有法式印花的中国瓷器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印有“吉庆有余”“福至千万”“年年有余”等字样和纹饰的组合,即所谓的“鱼藻纹饰”。这些印花的原型可能来自中国江南地区的印花棉布,通过广州等地输入法国。
还有一些瓷器上印制了象征吉祥的“八宝”(或称“八吉祥”)造型:法轮、宝伞、莲花、右旋螺、金钵、鱼竿、宝瓶(或称“瓶花”)、吉祥结。这些器物上的花纹往往由两组对称的图样组成,一组为“八宝”图形,另一组则是由法文“Bonheur”(幸福)和中文“万寿无疆”组成的吉祥语。
除了印花外,一些瓷器上也刻有法文祝福。在这些刻字的瓷器上,最多的莫过于“福寿双全”款,其次则有“万年青”, “富贵吉祥”, “康宁长寿”, “益寿延年”。在奥赛博物馆的中国馆中,就有两件这样的瓷器展品,一件器身及底部均刻有“康熙御制”字样,另有“万寿无疆”和“福寿双全”的字样分列两旁;另外一件则通体刻满“福寿双全”四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瓷器上所刻汉字并非由法语翻译而来,而是由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一幅长卷中的内容。 除了印有“福寿”等字样的瓷器之外,还有一类特别的器具也曾在西方掀起一阵中国的风潮,这便是漆奁。这种形状如盒的容器通常用来盛放化妆品,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常常发现这类器物内有一层薄薄的纸,上面用罗马字符写着“K’iüen ts’o siau k’ao”(意为“给女士们的丝绸和化妆用品”)的字样,这些漆奁应是供欧洲女性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