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如何收藏价值?
一枚硬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取决于这枚硬币的发行量与存世量。而这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数学中的公式来表示,即 发行量少(A)≠存世量少(B) 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上述等式将会发生变化,我们可引入另一个概念——通胀率来进行分析。所谓通胀率,可以理解为物价上涨的速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CPI=(P_{t}-P_{0})/P_{0} \% 其中 P_0 和 P_t 分别代表初始时刻与末期物价水平,\% 为百分数。当CPI>1时,说明通货膨胀已经开始;而当CPI>5时,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CPI指数来获取历史上的通胀率数据,进而计算出对应的通货膨胀程度。 通过查阅历年CPI指数,我们可以发现,在近30年来我国经历了5次较为典型的通货膨胀,分别为:1980年至1981年、1984年至1985年、1994年至1995年、2007年至2008年和2010年至今。 在上述五次通胀周期内,有一类物品的价格整体呈现上涨的态势,那就是贵金属资产,比如金子和白银。而在货币流通领域中,最为敏感的当属硬币收藏市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硬币价格的变化来衡量货币的购买力变化。这里我选取了1955年至2013年间发行的角币进行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一角钱纸币的购买力不仅远远低于同等数量的黄金,而且也跑不赢同期公布的CPI指数,这说明人民币的购买力在过去的60年间严重下降。若按当前CPI数值换算,1角钱的购买力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毛钱之多了。也就是说,你今天的1角钱,只抵得上一角钱刚刚解放时的购买力。换句话说,今天的一毛钱等于过去一元钱的作用。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纸币的兑换率显然比铸币更为合算。但问题是,人们使用纸币是有一定成本(加工和流通费用)的,而铸币不存在这些费用。从社会总体来看,只要铸币数量适当,其总成本应该小于纸币。如果以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流失;而如果以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即使出现“面值亏损”,也不会给社会带来总成本的增加。尽管铸币有一定的贬值风险,但如果发行量恰当,仍然是最为稳定的价值形式之一。反之,如果铸币供应量不足,就会像纸币一样成为弱势货币,同样会发生贬值。只有适当控制铸币的发行量,才能维持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否则的话,就会出现诸如古罗马帝国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那样的情况:一个面包的价格由几个金币增加到几百个金币,一天的工资则由25个金币飙升到125个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