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几时发行的?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但是那个时候的人民币不能叫“人民币”,而叫做“人民币定额本位券”(简称“券”)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也就是规定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是固定的,比如当时规定的是1美元兑换350元人民币券;这种制度就叫做“平价制度”。所以当时的纸币上面都会印有该币值对应的法币(旧中国所发行的货币)或金圆券的数量。例如一张五元的纸币正面中间会印着“兑换美金凭证 五元”和“中央银行一九四九年八月发行”的字样,背面有毛泽东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头像以及行文说明等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行了计划经济。因此国家必须统一掌握所有的金融资源,于是1950年4月,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暂行财计条例》,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 “凡有外汇收入者,均须向国家缴纳外汇税。其缴付方法如下: (一)出口货物所得之外汇,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上缴中央政府。(二)外国政府及国际机构借贷款项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应按贷款协定的规定将应缴还外币上交中央财政机关。 (三)在贸易、运输、旅游等项业务中所得的外汇,除按国家规定留成或奖励外,均应全部交公。 (四)华侨个人所集外汇款项,应全数交公。”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人民生活中使用的所有外汇都必须交公,而国家的外汇收入都归国家所有并且不用向纳税人交代使用情况。这实际是把人民手中可能有的外汇收入全部集中起来。由于当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都由国家一手操控,因此这项措施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随着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开始逐步放开市场,允许民间自由交易。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财政部于1979年春决定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并对这套货币的设计进行改革。除了保留两个“五元”券外,其他面额的钞票都采用了“塑料钞”的技术,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大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印制钞票。同时考虑到对外交往的需要,1980年下半年又开始发行了第二版人民币的兑换劵,也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中的角币和分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