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陈什么心?
在当代书法界,有一人一直饱受争议且话题度满满,他便是自创“草行书”的书法家——陈忠康。 陈忠康,19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虽然身为当代书坛的中流力量,但陈忠康却一直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他的书法作品几乎次次获奖,甚至创下一种新纪录——在全国性书法展赛中,其作品连续九届获一等奖! 如此骄人的成绩,使得这位“学院派”书家备受瞩目。但就是这么一位备受关注的书法家,其个人姓名却时常被人误称为“陈心颂”“陈忠信”或“陈忠桑”等等。甚至连他本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多次失误,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么,问题出来了,究竟这位书法家本名为何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忠康的学书经历入手。
陈忠康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及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陈忠康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而且,因为爷爷是一名老中医,所以他还得以经常目睹祖上留下来的不少珍贵古籍。 除了家族传承的外部影响外,陈忠康的启蒙老师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此人叫徐伯清,是一位擅长书画和金石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对陈忠康的影响颇深。 受家里环境和恩师教诲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陈忠康便已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而这,对于日后的学书之路无疑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陈忠康学习书法,始于少年时代。据他本人回忆,那时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抄《论语》,每天写完一篇后再请人题跋。而之所以选择《论语》,是因为这本书字数较多且较为容易写。 到了大学阶段,陈忠康的书法技艺已有很大提高。当时,他曾在江苏兴化一所乡镇企业工作,由于工作清闲,他便大量阅读古代碑帖,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怀素等的字帖,他都逐字逐句加以研读。
也正是大学时期打下的坚实基本功,使得陈忠康在以后的书法创作中能屡创佳绩。 那么,既然陈忠康在大学阶段就已经展现出极高的书法天赋,为什么还要提出自己“二十岁开始学书法”的说法呢?原来,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学校里数一数二的学生,因而受到老师的重视。每逢过年过节,学校的领导都会给他写信鼓励,还定期赠送给他笔墨纸砚。正因为有这源源不断的“营养供给”,他才得以潜心向学,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