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碑文怎么制作的?

季春明季春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制作”两个字用得不太恰当,应该叫“拓制”。 首先,现在常见的所谓“碑帖”“法帖”之类的版本,绝大多数都是明代或明末清初人辑刻的,并非从石碑上拓下来的。比如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张瑞图辑刻的《墨池堂帖》、清代康熙年间冯武编撰并辑刻的《古墨泉》以及乾隆年间顾廷龙辑刻的《十钟山房印举》等。这些帖中所谓的“碑版”,都是指汉代及汉魏时期的石刻文字。如《墨池堂帖》收有东晋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即《绛帖》),卷首有题识云: “汉隶多不甚分明,故刻碑惟取其雄俊。此帖字法皆汉碑中最为遒逸者。” 又如《古墨泉》所收《汉郎官碑》《汉西岳华山庙碑》,皆东汉桓、灵二帝时所立;而《十钟山房印举》所收《汉西岳华阴碑》,则属西汉宣帝时期所立。这三块碑都在汉代原碑已毁之后重造的。至于风格,自然与原本相差很大。以上三书所收,都是魏晋以来学者的跋语,都说这些文字是“自古良碑”。由此可知,这些碑帖中所收录的古碑,是经过后人遴选的,并不是直接从古人写的碑板中拓制的。

其次,即使是唐代和宋代的石刻,因为年代久远,风化雨蚀,也大多不能直接拓印。须用水泥、胶水等材料涂抹在碑面上,待凝结后铲下,再行拓印。这样的拓本称之为“湿拓”,也称“水拓”。但“湿拓”难以保持字体完整,所以最后还要经过剪裁。 到了元代,人们又发明了另一种拓本——“揭拓”。这种方法是将纸贴在碑的四周,然后用刮刀轻轻刮去碑石上的涂料层,使字迹显露出来,再将纸撕下,加以摹仿。由于刮去的只是薄薄的一层,所以能较好地保存原碑的字形。这种拓本如今我们还能见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