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银子值钱吗?
古人说的“两”跟我们现在说的重量单位“两”可不一样,古人说的一两大概相当于50g,而一斤则大约是300g。现在一公斤是1000克,一两则是0.5kg;而古代一公斤大概是2000g,一两则是1kg。所以,古代的“两”其实是很轻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克”了。
那么,这么轻的一斤银够干什么的呢? 古代货币一般是铸币或者金银器,像我们熟悉的宋元时期,一般是一枚铜钱等于一文钱,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南宋初期,由于战乱导致民间所藏钱币不足,朝廷就不得不将铜币的重量由原来的一枚铜钱等于一枚铁钱的比例,改为一枚铜钱等于三枚铁钱。 而到了明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量铸造铜钱,明朝中后期,每枚铜币的质量迅速下降,一枚“洪武通宝”直径大约28mm,厚度大约2.6mm,质量大约4.9g,也就是差不多半两多一点点重。而“万历通宝”等明代晚期纸币,因为铸造局不同,轻重差别还很大,比如河南造的“万历通宝”平均下来只有4.7g/枚。 那么,这么重的钱值多少钱呢? 一般来说,一斤银价折合现代人民币约2万元,一两银则折合今3500元。
当然,如果做成首饰什么的就贵一些,但如果只是单纯的银子,那么用途就比较局限了,比如打造兵器什么的就不太现实,因为制造成本太高,而当时普遍的文盲率又很高,除了官宦世家很少有人能接触到文字,所以契约之类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买卖交易大多还是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