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韩林什么?
“中国书法”这一概念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过程,这个概念形成之后,又经历了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过程。我们谈论某个书法家是否“中国书法”界认同的时候,必须在这个概念的形成与普及过程中去找寻答案。 清中前期,“中国书法”的概念尚未形成,人们一般将书写分作书、篆、隶、草、行五体加以讨论。到了康雍乾三朝,书学理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书家辈出,大家林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中国书法”的理念评价历代书法家。乾隆时期,朝廷组织编辑出版了《钦定古逸书籍三十七种》,《淳化阁帖》等法贴,这些举措都从官方角度认定并确认了“中国书法”的存在。
在“中国书法”的概念被官方认可的进程中,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两座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一个将草书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草书成为了“中国书法”的第一体;另一个将楷书推上了极致,使楷书成了“中国书法”的另一座高峰。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随着“中国书法”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先贤的经典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书法”的范畴内接受并认同。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便是最好的例证。
以上所说的只是“中国书法”概念形成的宏观背景,具体到每位书法家身上,其作品的接受情况又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王羲之一生酷爱鹅,他在绍兴云门寺饲养了一群善鹅,常常临池而坐,观鹅书写,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产生创作灵感,所以他的字中有“羲之鹅字”。由于王羲之的身份地位,他又是“二王”一脉,其书法自然也被笼罩上了一层光环,受到了极高的推崇。
另外,我们需要强调一点:任何一位书法家被认可的程度都是和他的作品流传数量成正比的。比如王羲之的作品目前能见到完整的只有十七件(据传有二十多件),即使像王羲之这样的大师,作品也仅占全部书法遗产的十分之七;董其昌的字流传下来大概也只有五十余件。可见,一位书法家能留下完整作品也是极其不易的一件事!这恐怕也是影响一位书法家流行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