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境界?
“境界”一词出自佛学,是佛教用语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意为众生通过修行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或生命状态。后逐渐被引入到文化艺术领域中,多指艺术品(特别是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内心触动。而中国艺术中的境界,其实是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艺术创作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关于艺术创作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的美学主张。
《艺概》中说:“凡作诗文,先立境界。”这里讲的“意境”其实指的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而“意象”的建立首先需要创作者拥有一定的审美视角——这就是“境界”。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意识到,创作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必须依靠作者个人独特的审美视角才能完成。而这种个人的视角,也就是所谓的“境界”。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境”既包括了作为物质形态的作品(如诗、画)之“物”,也包括了附着于物体之上的情感和思想,即作家主体之人“情”。所以“作品之境”与“作者之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清代学者王国栋在其著作《艺林渊海》中指出:“诗有诗人之意,而后有诗意;有诗人之笔,而后有诗笔。”这句话强调了“意”和“笔”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其中“诗人之意”就是所谓的“境界”,它是含蓄的、隐约的,却是为整个艺术作品提供了灵魂和主旨;而“诗人之笔”则是表达“诗人之意”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具有可感而知、可知而说的具体形象。
总之,无论是王国维所说的“境界”,还是王国栋所说的“诗人之意”,其实所指的都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应该具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指向。 一个艺术家或者文学家,只有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学方向,且在这个方向上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时候,才能最终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