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当伯钱价值多少?
你说的应该是南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发行的“会子”,又称“湖广会子”或“四川会子”。 当时为了对付蒙古的入侵,南宋采取了守内虚外的策略,大量印刷会子用以补贴军费开支和维持政府运转。会子的流通范围很广,但主要是在南方地区。由于用银量增加过快,导致白银外流严重,民间使用的白银数量大幅减少,于是会子又成了主要的货币。 据记载,当时的发行量高达每年七千五百万贯。后来尽管发行量有所缩减,但仍然是南宋官方允许的唯一纸币。
会子在发行初期是按法定汇率与铜币兑换的,每贯会子换铜钱一千五百文;但由于滥发会子,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至末代皇帝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一贯会子仅能兑换铜钱一百五十文了。到元朝灭南宋时,一贯会子只值铜钱三十文了。元灭南宋后,曾一度以南宋会子作为纸币回收旧钞,并强制民间使用。但后来元代纸币贬值,人们又不肯使用面额较大的元钞,于是将南朝的会子和元代的纸币一起用于交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货币制度。
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制定官票制度,以钞代金银做为财政支出手段,这种钞又叫“大明宝钞”,由工部负责印制,户部负责管理。起初“大明宝钞”仿照宋、元制,与铜钱实行兑换制。后因兑换率不断上升,给政府带来很大成本,遂改为“价钞”,即纸币按面值出售而不兑现。但这种政策并没有让纸币票面价值下降,反而使得市场上假钞泛滥,而持币者则蜂拥而至。
为杜绝假钞,明朝后期采用水浮法、火焚法、翻晒法三种方法来制造新钞。水浮法是将造好的新版纸币放入水中浸泡,如果纸币完好无损则说明是真币;若纸面褪色或者出现破损,那就是假钞。 火焚法则是将造好的版纸币放在火上烘烤,真的纸币是不会被烧坏的,如果被火烧坏那就是假钞。 此外还有翻晒法等鉴定方式。 不过这些辨别真假的方法都很靠经验,而且也不是百分之百可靠。因此到明朝中后期,纸币的收藏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