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扣子使用于什么年代?
据我所知,我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扣子”,而是在衣服的边缘处用线绳、布带等做结,这种结可以解开来换洗,或脱下来放好再系(扣)上。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开始有一些文人雅士在衣服的领口、前襟处用一种圆形盘扣来代替传统衣结,这种盘扣是由两片像盘一样转动灵活的薄片组成,可脱可扣,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由于这种盘扣看起来就像两个铜钱相互靠在一起,因此得名为“钱袋扣”或“铜钮扣”(其实它不是由青铜或者黄铜制作的,而是以锌为原材料制成的合金)。虽然它看上去非常像现在的扣子,但是制作工艺要复杂得多,并不是后来出现的机械批量生产的产品。 除了用于衣服外,一些生活用品上也出现它的身影。例如,民国时上海有一家名为“恒源祥”的纺织品商店,曾推出过一款“绣字锦缎封口绸”,上面就缝有大小不一的圆形盘扣,用来装饰书信的封面。
当然,这些盘子似的扣头是单面的,并非我们今天所见的有弹性的金属扣件。至于为什么是圆形的盘扣而不是其他形状的扣件,我想可能是受当时铜器造型的影响,因为我国古代铜器上的花纹都是呈螺旋状或者弧形环绕的线条和图形,又由于当时的工具较为单一,不具备锻造能力,所以无法制作出带有突出棱边的金属制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工业技术也不断取得进步,尤其是冶金技术的提高让铁和钢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使得以前那些较为笨重的金属制品变得轻便起来,从而出现了我们如今使用的各式各样的金属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