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钱不值钱吗?

禄璇琳禄璇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时,中央政府发行的法币发行量极大,但流通效率十分低下,远不如清代。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垄断,国民党内几大势力都参与控制了货币发行,而发行的基础是税收和海关收入(两湖地区还发行过盐票,作为地方税收的替代),这就导致了没有收到税的人就少了发钱的理由,自然发行的钱就多,花不出去,于是乎就在市场上大量抛售,导致市场价格上涨,人们用更多的东西去换一个原本值一块钱的东西(因为这一块钱可能只代表了发行者欠你的债权,实际上这个市场价值一块钱的东西原本只值五毛钱甚至更便宜,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手中这张纸现在能换得的东西变少了)。直到有一天,政府收来足够多的税,或者通过借债、加印钞票的方式把钱发下去,那么市场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一切恢复正常。然而这种模式有着极大的隐患,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债券利息和政府的日常支出(包括军费、行政开支等等),那么就会透支未来,加印钞票,这时候物价就会再次上涨,当然如果财政收入足够,一切也就正常了。在抗战前夕,由于连年战争,财政赤字庞大,虽然法币发行量极大,但市面上真正能收到的通货很少,因此物价一直居高不下。

抗战爆发后,由于战时的特殊形势,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缩水,而军费和政费用的增加却是巨量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印钞票,同时规定汇率(实际上海关收入也大幅度缩水,但相对稳定的外汇收入还是有的),才能维持住经济运转。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到抗战中后期,一枚法币甚至已经无法购买一颗牙粉(牙膏)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