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怎么看待中国书法?

粟子兮粟子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27年1月,鲁迅与瞿秋白、冯雪峰到茅盾家,谈起关于旧文学的继承问题及新文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时,曾说到:“至于旧文学方面,我是主张利用古典主义来打倒浪漫主义的”。 当时,在“左联”内部和上海文坛上存在着两种反对白话文的倾向,一是把胡适提倡的“国语的文学”视为资产阶级性的语言改革而加以抵制,一是认为新文学应该抛弃传统,走西方现代派的路。这两种观点都使鲁迅感到不满,在他看来,旧文学早已腐朽不堪,不值得什么“继承”;新文学也要面向大众,不能搞成贵族式的纯文艺。因此他明确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目标就是运用文学和汉语的语言优势,打倒封建遗老们假古董式的旧文学。所以他在《怎样建设大群众文学艺术》一文中说: 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新中国文学,要有广大的民众作出发点,而又向着艺术的高度前进。这个高度,就是文艺的科学化、体系化的道路。[ii] 在鲁迅看来,新文学既以大众为出发点,那么书写语言文字就应当简单明了,便于传播;同时,因为中国新文学是在向西方国家学习,故而在文体等表现形式上也应当力求西化,像徐志摩、郭沫若等的自由体新诗,胡适的白话短篇小说,都是这一时期新文学尝试探索的结果。但鲁迅对这种完全模仿西方的文学并不赞成,他认为这只能造就一些庸人。他对周作人说:“欧洲的花花妙句,中国只要一句‘吃了吗’就可以全部打败了”(见许寿裳《回忆鲁迅》)。

所以,尽管鲁迅主张向欧洲文学(主要是俄罗斯文学)学习,但他还是一再表白自己对于中国旧的文学遗产也具有一份“感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对古老汉字的尊敬——并一再表示希望“后起之士”不要“绝灭古人所得的精神”(《书信·二○三》)。 事实上,当1936年时日本学者内山完造问他对中国现代作家里最佩服谁的时候,鲁迅不假思索地答道:“章太炎先生!”“他是有学问的人,又深明礼义……”(《华盖集·论人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