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线怎么画?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纠正一个观念!中国画里的“线”不一定就是笔尖在画面上划过的实线。 中国画里的线是一种具有叙事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符号系统。
比如说写意花鸟画中常见的粗细、轻重、虚实、浓淡相间的线条,它其实就承担着构图、疏密、节奏和意境等视觉要素。 所以你看张大千在作画时并不是一笔笔画出来的,而是用画笔蘸饱了颜色浆料,然后用手指或者刮刀在纸上涂抹出来的。 他这种用大块面的色块和线来画画的方法叫做“泼彩”“泼墨”,是近现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陆俨少等人都使用过的画法。
所以题主所说的这个“线”到底是什么呢?它是画面上所有轮廓线的总和——由笔触形成的线条叫笔墨线(或者说笔法),而由其他材料工具(如抹布、餐巾纸、纸巾等等)摩擦出的线我们统称为“磨擦线”(或者叫“皴法”)。 当然这些线最终都要通过笔刷出来,不过笔刷出来的线也是可以变化的。 你看下面这张现代水墨人物画家于小冬的作品《秋声》。 他的用笔是非常灵活的,图中的人物像是用浓墨勾出来的,实际则是由浓淡相宜的焦墨细细勾勒再渐变晕染而成的。 而背景的山峰也不是单一平涂的彩色块,而是由不同深浅的墨色和重色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起伏透切的山形轮廓线。至于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则是由更淡的墨色和浅色由近及远地晕染出来的。
整个画面的线实际上就是由无数大小形状不一的“块面”组成的。如果仔细审视这些“块面”,我们又可以看到它们是由一条条更加细微的线组成的——“块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点连成的。而这个所谓的“线”实际上是中国画里一种特殊的“笔触”。
而这种笔触又取决于你所使用的材料的特性以及你本人的习惯。比如你的笔尖是圆的还是方的;你的运笔是匀速的还是加速的;你是浓墨慢写的还是清水快写的;还有你纸上的积墨、破墨所形成的自然渗化所导致的笔触变化都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