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载古砚是何时出现?
我国古代对于石器的雕刻最初称作“琢”或者“雕琢”,而将研磨出的墨汁称为“琢墨”或“雕墨”[1]。可见古人是将砚台与笔墨相连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古代的砚台多数都提到了雕刻的问题。 西汉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李斯列传》提到: “斯乃上书曰:‘古者圣王制礼,规定法度以教民……今陛下致万乘之尊,具帝王之位,唯不敢重劳天下,休力人民。’天子以为然,下诏曰:‘古之治庶,事在得人。’遂拜斯为丞相。李斯相秦,以为秦始皇逐灭六国,天下一统,文告往来,必须以苍颉所造古文为据;又惜丹青,恐其耗损,故云:‘文字尽用小篆,古不得复。’于是始定小篆。 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蓬莱”二字在今天看来十分熟识,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却罕见提及。[2]此处“蓬莱”二字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并且有确切年代,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
东汉经学家许慎所作《说文解字·叙》云: “周王朝灭亡后,诸侯国争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命丞相李斯修改字体,以为‘书同文’,即今天的小篆。李斯又以古文字形体渐失规矩,作‘隶人’,削去繁复线条,作楷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鲁恭王为了修复孔子故居,挖开了孔子宅旁的两间房子,发现了其中的古文经书,这就是流传至今天的儒家经典《尚书》,也就是所谓的‘今文’。另有人以汉朝官话读‘兮’为‘西’,以‘尔’为‘迩’,音切古文,传布经义,这便是俗文学‘词赋’的源起。” 许慎此所述及的文字演变过程,为“大篆—小篆—隶书”,并没有包括“行书”“草书”。然而这两类书法字体的出现并不晚于东汉,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东汉年间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些字体的古老性。据此推论,东汉或东汉之前的人们已经识别了各种不同书写风格的石器,并认识到了它们的存在价值——虽然它们还不能被称为“砚”。
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著述的《古今图书集成·砚考》中云: “古无砚之称谓,惟燕赵之间谓之砚,余处则谓之砚台。秦越人于漳浦置砚,始称砚焉。凡物皆有称,但不可无称。夫称之于物,犹形之于影也,岂可倒行逆施,无本而妄称乎!” 他不仅提到了“砚”这一名称的由来,并且将“无称”比作“无本”,强调其不可行的道理。由此可知,作为书写材料的砚台,至迟在南朝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名称。 隋唐之时仍有文人以诗相赠,其中亦涉及砚台,如唐代诗人张说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以乐此。乃吟咏戏谑,以发幽情。任自然之性情,托虚无之境候——如有能为之者,何妨代予操纸;若无以答之,且任荒烟漫草。”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自己书写的作品就是“佳作”,可见此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书法家与好的纸、好的墨、好的笔密切相关,同时好的砚台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