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透明是水头吗?
首先从名词解释上,“水头”这个词,在行内通常指代翡翠的透明度(或称“莹光”)。但严格来说,“水头”不能作为透明度的计量单位。因为在自然光线之下,不同透光度的宝石看上去可能像是“有一层雾/水气”一样,这种模糊的视觉效果只能凭感觉描述,而难以量化成具体数值(如“三分水头”之类)。所以“水头”常用来形容却并非指代真正意义上的宝石透明度。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水头”特指翡翠成品(如手镯、挂件等)的水头,即镶嵌在首饰架上的玉石成品的透光度。这样来看的话,“水头”显然是个形象比喻。
当然,无论“水头”如何定义,其本质上还是形容翡翠透明程度的抽象概念。对于这类抽象概念,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无疑是徒劳,最终只可能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性描述。要彻底弄明白“水头”这个概念,我们还需要了解影响宝石透明度的主要因素——色散效应。 以无色透明的宝石为例,影响其透明度的最主要因素其实是内部的化学结构。在宝石形成过程中,如果结晶体内部存在排列不规律的杂质原子或空位,便会阻碍光的直线传播,导致宝石显得朦胧不明澈。
而“水头好的翡翠”,就是说这样的翡翠内部含有足够多的离子空立,从而呈现出比较好的透明度——“水头好”实际上就是比较形象的描述了透明程度高这一客观事实。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水头好”和“种老”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常一起被用于评价翡翠的品质。 “种老”指的是矿物的结晶颗粒细密;而“水头好”则是指矿物内含物的多少。前者侧重物质成分,后者侧重于视觉观感。两者结合到一起,便组成了评价翡翠透明度最常用的术语——“种水好”。可见,“水头好”其实就是“种水好”的另一个表达方式罢了。 而这种“种水好”的翡翠,自然也是“水头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