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男女大方是什么意思?

雍浩妹雍浩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男相”和“民国女相”是近年来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常常能看到相关的文章或视频。这些文字或影像作品多是以民国时(1912-1949)的名人作为例子来探讨国民性格。关于这一主题的著作也有很多,如吴相湘著《民国人物》、李敖著《李敖笑傲江湖》等。 说到“民国男人”的形象,恐怕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即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身穿长袍马褂、留着胡须、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年男性形象。这是民国时期男人的普遍形象吗?还是说只有文人墨客才是这副打扮呢? 其实,这幅图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国人。因为服饰是一种很重要的文明标识,而民国初期中国尚处在传统的封建王朝向现代文明转变阶段。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封建思想依旧残余。

虽然身着长袍马褂看起来好像很有古韵,但其实正是这个看上去颇有些古风的长衫马褂在民国初年代表了新文化的力量。 蔡元培先生就是穿着这样的服装在上海主持上海第一所大学——复旦大学的建校典礼(图片为网上搜索)。而像鲁迅这样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以这种装束在绍兴创办大学。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的着装开始西化,或者至少是带有一些西方文化的元素。例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不仅留洋归来就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而且平时也都是西装革履。当然,除了知识分子以外,社会上其他行业的男性也开始陆续改变着装风格。 那么,为什么民国时期的男性要刻意去模仿古代儒生的装扮呢?这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有关。早在民国建立之初社会动荡之时,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就开始思考如何能使中国强大起来。他们发现,西方之所以比我们强大多了,根本原因在于其有完备的科学体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就必须推崇科学。

而在当时,“科学”两个字在中式语境里是很难理解的,于是,一些人便打着复兴传统的招牌来倡导科学。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梁启超。他在1920年至1621年间连续撰写了十余篇有关科学的普及文章,并在文中多次引经据典论述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与科学的关系。 比如他就在文章中引用《礼记·檀弓下》“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自轩辕至今数千载,惟尧舜时代民始能饱暖而无饥馑。”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先贤早已提倡发展科技,使人民丰衣足食。

另外,梁启超还在另一篇文章中援引《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来解释宇宙起源和生命来源,并将之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相比较,试图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重视科学和理性的(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也很受质疑,所以梁的比较也是有道理的)。 总之,民国时期的“男子汉”形象不是固守传统、裹足不前的人,而是正在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进步力量并试图融合传统文化的开拓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