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元素成分是什么?
天然翡翠由硬玉或软玉组成,可含铬、锂、锰、钛等微量元素。其中主要组成矿物为硬玉(辉石族),约占80%以上;其次有透闪石、阳起石、绢云母、黑曜岩等。 1.硬玉是一种含钠、铝的硅酸盐,化学式NaAl(SiO3)2,属辉石类。晶体属三方晶系,常呈柱状、针状、纤维状集合体,也有叶片状、鳞片状、块状。硬度6-6.5,密度3.30-3.36g/cm3。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颜色呈各种绿色调(蓝绿、深绿、浅绿、黄绿),常因含杂质而带有灰白、褐红、淡黄色。透明至不透明。纤维状者具珍珠光泽,薄片者具玻璃光泽。
2.透闪石:一种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CaMg[Si4O10](OH)2。属单斜晶系。晶体多呈板状,集合体则呈粒状或纤维状。透明度差。颜色较浅,为灰白色到浅灰色。玻璃光泽,断口呈蜡状。
3.阳起石:含有铁、锰等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Fe2+/Mn2+)(Mg,Ca)5[Si8O22](OH)2。晶体形状多为板状,集合体常呈纤维状。无色或少色,白色,有时带微黄。玻璃光泽,半透明。硬度5-6,性脆。以切片状为主,也有粒状、纤维状。
翡翠主要是由硬玉矿物组成的,当然也可能含有角闪石,辉石,钠铬辉石、钠长石、绿辉石、绿帘石、磁铁矿、褐铁矿、辉锰矿、金云母、钠铬云母等次生矿物。硬玉是属单斜晶系辉石族,化学式为NaAl(Si2O6),是一种含钠和铝的硅酸盐矿物。
翡翠的结构构造是描述翡翠质地的重要依据,一般将呈纤维交织状、粒状、柱状、长柱状、板柱状等自形或半自形晶组成的显微晶质至细粒(或中粒)结构的翡翠称为“老种”或“老坑”。呈粒状、柱状、长柱状、板柱状等它形晶组成的细粒至粗粒结构的翡翠称为“新种”(或“新坑”、“玻璃种”)。呈粒状、柱状等他形晶组成的粗粒结构的翡翠称为“金沙种”或“雏晶种”。
翡翠的颜色各种各样,成因也很复杂,其中绿色、紫色、黄色是主要颜色。绿色是硬玉晶体引起的颜色,翡翠的绿色范围较广,常分为“祖母绿”、“苹果绿”、“菠菜绿”、“杨柳绿”、“葱心绿”等等。翡翠的紫色常有一种“气韵”,在白色,绿色或褐色的底子上出现粉紫到深紫色的斑块,常与不透明的部份伴生,因此俗称“紫罗兰”、“桃花水”或“茄皮紫”。翡翠的黄色色调也有变化,浅者呈米黄色、茶色,深者呈黄褐、棕褐甚至黑色。黄褐色为硬玉的色散光,褐色和黑色常常是原生软硬玉分解后形成的,褐铁矿和炭质造成的。
由于翡翠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由于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十分细小,呈纤维交织状结构,所以显得细腻温润,具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老坑翡翠一般呈半透明);翡翠具有丰富的颜色。主要有绿色、紫色、黄色,同时还有红、黑等色,由于颜色、透明度、光泽、质地、结构等条件的差异,使翡翠颜色变化莫测,千变万化。另外,翡翠在光线照耀下,有时呈红、绿、黄颜色的闪光现象(主要是由于翡翠内部含有不同矿物以及解理裂隙对光线的色散造成的),俗称“起莹”、“起辉”、“起胶”(即具有“翠性”)更是其他玉石所无法比拟的。